欢迎访问汝州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!

当前位置:首页 > 心灵驿站 >心理健康宣传
心理健康宣传

假期亲子关系科普

发布日期:2025-07-16访问热度:0

“假期滑坡定律”


放假前:“什么时候放假?”

刚放假:“想吃什么?妈给你做!”

现   在:“你啥时候开学?”


学生在树洞留言:放假前我妈想我放假,放假后我妈想我开学。在家里天天挑我刺,老师我想回学校。


从热情期待到默默嫌弃,只用了半个月。是什么让爸妈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转变?


今天,我们就从家庭心理学的角度,解读这个现象背后的“假期滑坡定律”。


爸妈的耐心为什么会“逐渐消失”?


1

 期待期(放假前)——“理想化投射”  



放假前,父母幻想场景:

“早睡早起、帮忙做家务……”

心理学中,这种现象叫做 “理想化投射” ——他们把想象中的完美画面当成现实预期。


放假后,现实中的场景

熬夜打游戏、不洗碗、吃外卖时、闭门不出……

落差感袭来,爸妈的失落感瞬间放大。


2

蜜月期(刚回家)——“补偿心理”



刚回家的头几天,父母往往开启“过度宠溺模式”:

“你不是说在学校吃得不好吗?来,多吃点!”

“吃完休息吧,我来收拾~”


心理学上,这属于情感补偿机制:他们用“照顾你”来缓解长期不在身边的亏欠感和想念。


3

幻灭期(1周后)——“家庭系统自我修复”  



随着假期推进,家庭会逐渐回到“常态运行”。


爸妈恢复自己的生活节奏:早起买菜、跳广场舞、看电视剧。

你的作息、生活方式(如熬夜、睡懒觉、打游戏)打破了这种平衡。


于是,矛盾爆发:

“你天天玩手机!”

“房间乱成啥样!”

如何避免“家庭地位滑坡”?

1. 主动“打预防针”,降低心理落差

• 回家前就告诉爸妈:“我天天早八,放假想要睡懒觉。”

• 提前暴露小缺点,反而能减少他们后续的“失望感”。


2. 制造“适度抽离”,保持新鲜感

• 假期别一直宅家,可以约朋友出去玩、做点兼职。

•参加学校的暑期实践活动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哦!

•给爸妈一点“空窗期”,他们反而更珍惜你的陪伴。


3. 高情商沟通,破解家庭“潜台词”

🗣 父母吐槽

💬 真正想说

💡 高情商回应

“天天玩手机!”

“放假也不陪陪我们”

“妈,我刚刷到个超好笑的视频,分享给你”


给父母的温柔提醒


亲爱的爸妈们,也请给孩子一点空间与理解:

1. 假期是他们难得的放松期,不等于懒惰,也不代表不懂事。

2. 别用抱怨代替表达,直说“陪我们聊聊天”比“你就知道玩手机”更有效。

3. 设立家庭公约,比如“吃饭的时候不能玩手机”,既有规则也有情感连接。